首页 > 理论探讨 > 专业文章 >

园林欣赏心理的分析

2014-11-01 16:29

  园林营造,当遵循若干造园之艺术法则。然而这些法则仅仅是作为造园的指导和参考,造园并无固定的模式。此所谓造园“有法无式”是也。具体的某座 园林应当如何建造才能成功,往往还得结合造园时的具体情况,根据游人的心理特征,因人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,辨证灵活地处理,方能建造出优秀的园林。

  因人制宜 造园时应对所造园林之主要服务对象——该园林的主要游人的心理特征作认真深入的分析,以便使设计建造的园林符合游人的心理喜好和需 求。如中外游人对园林心理的喜好就常常大相径庭。欧美等国家的游客,因在自己国家里经常看到的多是些规划式园林。如果我们建造一个主旨是吸引欧美游客的园 林景点,那么这个园林的主体风格就不要再搞成规则式的,以避免让西方游客因“司空见惯”缺少新鲜感而失去游览的兴趣。如建成中国传统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。 则能让“老外”们“耳目一新”,兴味盎然。这样的园林能满足外国游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猎奇心理。北京的旅游业近来发展迅速,天坛、北海、颐和园……外宾云 集,这就是上述观点的有力例证。北京近年来新建的园林不少,这些新园林中,外国旅游者比较感兴趣、去的较多的还是那些富有我国传统特色的自然式山水风景园 林。相反,国内旅游者对我国传统的园林已多见多闻,他们往往对“国外的”、“西洋”的东西感到新鲜。因此,建造欧美风格几何规则图案式园林,常常能满足国 内游人的求新求异和求知心理。如昆明南郊最近新建的“柳苑”中的建筑全是欧美式的小洋房,整座园林风格完全是西洋式的。这座西式园林经营三年多来,青睐于 它的并不是国外游客,而是国内游人。

  即便同为“内宾”,不同年龄的游人,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。一般来说,少年儿童天性好动,他们喜爱鲜艳的色彩、鲜明的主题和形象、生动活泼的娱乐 项目和游戏。因此,若建儿童公园,则应当注意使园林中的色彩尽可能鲜艳丰富,多设置一些“动景”和游戏娱乐设施。青年人喜欢探险,若建造青年人专用的园 林,则可设计些悬崖陡壁,深谷幽洞等起伏跌宕的地形地貌,以供人探幽寻奇。中老年人又多喜欢和谐优雅的景致和舒适宁静的环境。总之,在设计园林时,都需要 造园师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不同心理特征,因人制宜地分别对待。

  城乡环境的不同,也会形成人们游览园林时的心理差异。大城市环境喧闹拥挤,扰得居民心烦意乱。久居大城市的人往往喜欢安静、开朗的环境,喜爱山 水林木、鱼虫鸟兽等自然景物。根据这种心理倾向,如果我们营造的园林主要是为城市游客服务的,那么园林建造中便应该少搞一些人工物,多造一些自然景观;并 注意园林空间的开朗和环境的自然、宁静;而常年生活在农村和小城镇的人们,由于平时比较容易接近自然,他们日常的生活环境比较疏朗和安静,生活内容一般也 较大都市里的单调。因此他们对园林的游览往往希望其中多有一些热闹的、紧凑的、内容生动丰富的场面。对园林中的小品、设施、建筑等人工物往往也较城市居民 更有兴趣。所以,在建造主要是为村镇游人服务的园林时,就可以考虑适当多增加一些游乐设施、园林小品和园林建筑。

  因地制宜 即便同为中华民族,但由于长期生活居住区域的自然地貌环境景观的不同,也会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。如常年生活在平原地区、江河湖 泽附近的居民,由于地势地形低平的原因,常常容易遭受洪涝之灾。同时很难见到高大的山脉。所以他们对“山”往往有新鲜感。故而,在园林审美时的景观感受方 面,“爱山”之情往往胜于“爱水”之情。正是出于这个原因,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古典园林,如扬州的个园、南京的瞻园、上海的豫园,还有拙政园、留 园、狮子林、环秀山庄……等众多的苏州园林,其中都有大量的人工精心堆置的假山。以至迄今在苏州还有专门靠营造假山为业的“假山工程队”。这些事例可以旁 证江南人民在景观感受方面对山之爱重矣。因此,如果在江南平原一带建造为当地游人服务的园林,便可以在园中适当地多建一些石峰土岗,使竖向景观中的天际线 高低起伏,地形地貌丰富多姿,以满足当地游人对“山景”的兴趣爱好。

  相反,常年居住在高原山区的人们,对各式各样的峰峦岗岭已经司空见惯,人们往往更加喜爱游览水景。这种心理倾向可以从我国云南省多年来的园林建造情况中得到佐证。

 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,山地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八。生活在云南,真正是“开门”就能“见山”。云南自然地理环境是山多水少。因此,云南人 对水景往往更加珍爱。基于这一心理喜好的倾向,云南省内迄今所建的园林,大多数都有较大面积的水景。例如昆明的翠湖、黑龙潭、圆通寺、西华园,位于滇池之 滨的大观公园,海埂的“云南民族村”、郑和公园、柳苑,大理洱海南岸的团山公园,丽江黑龙潭边的玉泉公园,澄江抚仙湖畔的湖滨公园,蒙自县的南湖公园,曲 靖市的新湖公园、楚雄市的盘江公园、玉溪市的聂耳公园,峨山县的临江公园、昭通市的大龙洞公园……等,不胜枚举。这些园林或是其中有大片的湖水,或是选址 于天然水域之滨,都起到了增添园林中水景的效果,满足了高原山区人民爱水的心理,受到了游客的赞许。如果现在我们要建一座主要是为云南省内游人服务的园 林,那么,依据上述的心理分析,就可以大胆地在该园中多造一些水景。如此建造的园林由于能够满足云南人民对水景的偏爱和兴趣,因而容易取得成功。

  反之,如果我们造园时忽视了对游人的心理分析,忽略了常年生活环境造成的人们心理喜爱的差异。那么,我们的造园活动就会陷入盲目性,结果往往事 与愿违。例如:在四周都是群山环抱的云南的公园里,如果象江南园林那样堆造大量人工的假山,恐怕就不够妥当了。因为在云南,不论你所堆造的人工假山有多么 逼真,但与其四周逶迤连绵的群山相比,真可谓是“小巫见大巫”了。就是外地来的旅游者一旦到了云南,因为已经在沿途中看够了自然界壮丽的真山真岭,所以, 对人工堆造的那些假山往往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兴趣了。

  气候条件常常也会影响游人的心理。不同的自然气候,往往也会使人们对园林景观产生不同的心理喜好,譬如处在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进行旅游的人 们,对园林建筑物的观赏就有不同的心理倾向。从颜色来说,大凡是处在寒冷地区的旅游者常常喜欢红、橙、黄等暖色调的园林建筑;而当旅游者是处在热带的气候 条件下游览时,他们往往又喜欢园林建筑物带有兰、青、绿等偏于冷感的色调。根据人们在颜色观感上的这种由气候引起的心理偏好,我们在处理园林中各种建筑物 (包括园林中的道路、各种小品、建筑以及其他园林设施)的外观色彩时,都应注意考虑当地气候条件的特点,从而因地制宜地选用颜色,以适应处于不同气候条件 下游览的旅游者一般具有的色彩偏爱和心理喜好。

  常年风向的大小和多寡,也会影响人们游览时的观赏心理,形成景物感受上的偏爱和差异。在园林设计建造中,对此也不能忽视。譬如:在风大或多风的 地区,园林建筑物的整体形象就应当建造得庄重、端正、凝厚一些,这样,能给游园者以安全、稳妥之感。如果这些地方的园林建筑造型太轻巧纤细,就容易给人以 摇摇欲坠的不安全感;相反,在风小风少的地方,就应当将各种园林建筑和小品建造得玲珑轻巧些,使游人观赏后能够感受到一种活泼的动感。倘若在这类地区也将 园林建筑物的造型搞得凝重厚实,就容易给人以呆滞沉闷的感觉。

  当然,园林建筑物在色彩、造型等方面的艺术风格处理,除了应注意上述环境气候对游园者的心理所造成的影响之外,还需要结合园林建设的主题、局部造景的立意及当地建材的特点、民居的特色和民族风情……等诸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,才能作出最佳的设计方案。

  因时制宜 游园者观赏园林的心理倾向是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。不同历史时期,人们对园林游览的心理特征也不尽相同。

  在古代,社会生产力低下,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差。那时的人们往往更喜爱那些体现着人类的能力、凝聚了人类的智慧的人工制作品。正是适应于这种 心理喜好,所以,古代的园林中,往往修建了大量的亭台楼阁、离宫别馆等人工建筑物,而且这些人工建筑常常成为园林的主体。而现今社会,生产发展迅速,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。随着城市化、工业化的迅速发展,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,带来了生态失衡、污染严重、噪音成灾,环境面貌人工化、高楼化 等一系列环境问题。所有这些情况,已经使得现代人类的心理转向于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趋势。当今全球呈现的旅游热潮,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这种心理趋势的影 响和支配而形成的。因此,就不应当再盲目地仿效古代造园的手法,在园林中建造众多的亭廊楼阁。而应适应于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,把建造优美的、富于生 机的自然景观,创造清新宁静的生态环境,作为现代旅游园林设计的重要内容。总之,做好园林游览者的心理分析,掌握各种类型的游人游览园林时各不相同的兴 趣、喜好和心理需求,是营造园林之前必不可少的、重要的基础工作。注意研究不同游人的心理喜好和需求,注意园林所在地的大区域地形地貌、气候条件等环境因 素,对游人观赏心理的影响以及人类心理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异,在造园中才能做到“因人制宜”、“因地制宜”、“因时制宜”;才能辩证地处理好园林营造中 的各种相关的问题;才有可能建造出让游人满意的高水平的园林。

  参考文献

  1、陈从周 《园林谈丛》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0

  2、陈 植 《园冶注释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

  3、北京市园林学校《园林规划设计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

  4、吴正平 《旅游心理学教程》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

热点文章